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要来了
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要来了
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要来了
6月(yuè)10日,俯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6月10日,众多媒体记者齐聚(qíjù)郑州东北部魏河之畔,抢先探访即将(jíjiāng)试运行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张体义(zhāngtǐyì) 祁道鹏
汇集全国30余处仰韶文化(yǎngsháowénhuà)遗址(yízhǐ)精华,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在1.97万平方米的(de)建筑空间里(lǐ),为公众打开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空窗口。6月10日,记者来到国内首家全景式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探馆。
从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顺着人行通道一步步向下,仿佛进入了(le)豫西特有的地坑院。粗犷质朴的黄色夯土墙肌理毕现,精准复刻仰韶文化遗址基因;从源头到入海口(rùhǎikǒu),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重要遗址排列有序;从8米高倾泻而下的晶莹水幕,在阳光折射(zhéshè)下幻化为连接古今的时光之河;以黄河文化为主题(zhǔtí)的艺术(yìshù)墙,通过现代材料的解构重组,让古老文明符号在当代(dāngdài)空间中焕发生机。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de)展陈叙事(xùshì)方式是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观视野切入(qiērù),聚焦中国大河文明,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这种由大到小、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历史。”来自上海的设计师蔡正(càizhèng)介绍。
“仰韶文化:华夏(huáxià)文明的奠基者”展厅着力打造“仰韶印象”。远古氛围,蛙叫鸟鸣(niǎomíng),以直观(zhíguān)生动的方式呈现仰韶时期的先民生存环境和农耕、渔猎、制陶等场景,展现筑房技术,让观众仿佛化身(huàshēn)仰韶先民,走进那个充满生机与文明曙光的远古世界。
“仰韶文化标尺”,这是(zhèshì)展览对大河村遗址(yízhǐ)的定位。展览以八大维度构建起大河村遗址立体叙事空间,分别(fēnbié)介绍了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地层堆积、优越的人居环境、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聚落的演进、彩陶(cǎitáo)之美、墓葬、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展厅里,记者(jìzhě)感受最深的是沉浸式场景的营造。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胡继忠介绍,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全面(quánmiàn)应用数字化技术,以“在场感、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为核心理念,综合运用三维交互(jiāohù)、裸眼3D、场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guāngyǐng)特效等前沿数字技术,精心打造(dǎzào)“仰韶印象”“仰韶文化的标尺——考古地层数字演绎”“仰韶彩陶裸眼3D”“白衣(báiyī)彩陶盆数字化演绎”“仰韶文化数字档案馆”等特色数字化展项。通过赋予文物、地层、房屋建造等文化元素全新的表达(biǎodá),构建起多元化(duōyuánhuà)参观体验矩阵,有效(yǒuxiào)拓展了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
河南博物院镇院(zhènyuàn)之宝之一彩陶双连壶“回村省亲”了。这件1972年出土于(yú)大河村遗址的仰韶文化“友谊(yǒuyì)之器”回到了出土地,将展出(zhǎnchū)一个月。一同(yītóng)展出的还有庙底沟、双槐树、青台、西山等(děng)仰韶文化重要遗址的文物。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至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每一件器物都是地域文明的鲜活切片,共同拼贴出仰韶时代的宏大版图。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将打造‘展览展示(zhǎnshì)+数智体验+沉浸研学’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kōngjiān)。”胡继忠表示。
据悉,6月14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开馆试运行(shìyùnxíng)。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