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监狱开展庆祝端午节系列活动
湖南茶陵监狱开展庆祝端午节系列活动
湖南茶陵监狱开展庆祝端午节系列活动 大江大河,文明(wénmíng)之源。
为记录江河文脉,守护“流动的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fābiǎo)两周年之际(zhījì),中国吉林网携手四川新闻网、西部网、津云、山西(shānxī)新闻网联合推出“文脉千年江河水·溯源追流续华章(huázhāng)”文化遗产保护大型融媒联动主题采访。
采访中,联动媒体将以每省最具代表性(dàibiǎoxìng)的大江大河,松花江、长江(chángjiāng)、黄河、海河、汾河以及其衍生孕育的历史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代表作”形式,重磅呈现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的生生不息。
涓涓细流,汇成(huìchéng)江河。
文明(wénmíng)孕育,镌刻发展。
多元共生,一脉相承(yīmàixiāngchéng)。
向前!跟着奔腾江河看(kàn)中国!
在吉林(jílín)历史星空当中(dāngzhōng),有一条天河一直在激情奔涌,从古至今,不舍昼夜。
它自长白山(chángbáishān)间悬挂而出,一路奔涌,串起山地丘陵、平原沃野、湿地草甸,在吉林历史文化当中,它从未(cóngwèi)缺席(quēxí);在振兴突破进程中,它始终见证。
这条天河,名为(míngwèi)松花江。
这条江,孕育无数奇景(qíjǐng)。
松花江水,从长白山天池北面豁口闼(tà)门流出,穿行在(zài)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在高达68米的悬崖陡壁上飞流直下,然后风驰电掣(fēngchídiànchè)般在长白林海中激流奔涌,恰如从天而降的天河。
这道“天河”浩荡而出,从崇山峻岭间跌落,激荡着松花落叶,汇集起溪涧细流(xìliú),一路向西(xiàngxī)而去,声势日益浩大。
在流淌过大约四百八十公里之后,这条在群山峻岭间蜿蜒前行的河流,为一面巨大的堤坝所(suǒ)阻挡,于是放慢脚步(jiǎobù),以山为岸,在山势起伏间,灌注出一派汪洋(wāngyáng)——这,就是松花湖。
流经丰满水电站的(de)江水,携带着巨大的热能顺流而下。每年冬季,足够的低温和(hé)充分的水汽相遇,形成了几十公里江面严寒不冻的奇特景观,造就了中国(zhōngguó)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盛景。
而当松花江继续(jìxù)向西流淌,与(yǔ)宽阔的嫩江在吉林西北部相遇,流水的力量展露无疑。这里(zhèlǐ)作为昔日松辽古大湖的遗迹,是全国湖泊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zhīyī);松花江与嫩江,滋养着这里遍地的泡沼与湖泊,大名鼎鼎的查干湖就位于其中……
这条江(zhètiáojiāng),哺育多少文明。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除华夏族系以外还生息繁衍(shēngxīfányǎn)着(zhe)三个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族系,分别是秽(huì)貊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在漫长的岁月里的不同历史阶段,他们都曾经在松花江温暖臂弯当中慢慢成长,变得强壮。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最早建立(jiànlì)民族政权的夫余(fūyú)国,是秽貊族系。他们大约生活(shēnghuó)在西汉初年,以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市(jílínshì)为中心,建立了夫余国。七百余年间,夫余国从建立到兴盛到衰亡,都没有离开过松花江。
最早进入中原文化典籍记载的肃慎(sùshèn)族系,和松花江更有着无法割舍(gēshě)的密切关系(mìqièguānxì)。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乘突厥人南下进攻唐朝之机,大祚荣率领族人包括部分(bùfèn)高句丽人,来到了松花江支流牡丹江上游,在今敦化市一带建都称国。后来发展壮大为“海东盛国”。
灵光塔: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gǔtǎ)
创立金朝(史称前金)的女真人,和松花江有着更为深沉和神秘的感情联系。相传女真起兵反辽之初,金太祖完(wán)颜阿骨打亲征(qīnzhēng)黄龙府、渡松花江时,曾得到江神助佑,因而,金朝曾册封松花江神为(shénwèi)“兴国应圣公”;经过跨越(kuàyuè)元、明两朝的蛰伏,建州女真强势崛起,松花江流域各个女真部族(bùzú)先后被征服吞并,由(yóu)诸申而满洲、由后金而清、由东北称雄而入主中原,努尔哈赤(nǔěrhāchì)开辟的皇朝基业在后代子孙手里发扬光大。
这条江,承载(chéngzài)多少记忆。
千百年间,奔流不息的江水,以及(yǐjí)交错纵横的支流,滋养着(zhe)这片肥沃的土地(tǔdì);一座座文明的丰碑,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见证着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时光。
距今6100—7000年前,松花江水系饮马河的支流——伊通河边,先民们用着最粗粝的工具(gōngjù),打磨出他们心中的图腾——龙,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fāxiàn)的年代最早的石雕(shídiāo)龙的形象。
我国目前发现年代(niándài)最早的石雕龙,堪称(kānchēng)“中华第一石龙”的左家山石龙。来源/长春市博物馆
距今4000年左右的(de)时候,在(zài)吉林这片土地上生活(shēnghuó)的人类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他们学会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并用它来制造工具(gōngjù)和武器。在吉林市船营区(chuányíngqū)内,位于松花江支流温德河北岸的西团山,便留下了先民们在此生活的遗迹。西团山文化的下限,也与东北第一个文明古国夫余的建国年代相衔接。
在(zài)今吉林省扶余市德胜镇,松花江边的(de)石碑崴子村,矗立着一通石碑,人称大金得胜陀颂碑。天庆(tiānqìng)四年(1114年)九月,完颜阿骨打在此举行史称“涞流水誓师”,率两千五百(liǎngqiānwǔbǎi)人的队伍,拉开了起兵反辽的大幕。
点燃导火索的火种,也是在松花江边擦燃的。这年春天,辽天祚帝到松花江下游一带举行春捺钵。在宴会上(shàng),完颜阿骨打(dǎ)拒绝了天祚帝要求其歌舞以助酒兴的命令,宴会不欢而散,完颜阿骨打亦因此决心反辽,经过三年准备,于得胜(déshèng)陀誓师起兵。71年后,即大(dà)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金世宗命人在誓师之地立此碑,以昭明(zhāomíng)完颜阿骨打开创大金基业(jīyè)的丰功伟绩。
在吉林市(jílínshì)阿什哈达松花江百尺断崖处,有(yǒu)一块摩崖石刻。石刻文字分别刻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七年(1432年)。宣德七年石刻记载,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先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三次来此(láicǐ)造船。那个时代,由25艘(sōu)至(zhì)50艘巨船组成的船队,曾一次又一次从吉林市出发,顺松花江流而下,入(rù)黑龙江(hēilóngjiāng),直至奴儿干,巡视广阔的东北大地。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kè)拓片,此(cǐ)文字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资料图片
当历史的光影掠过(lüèguò)明朝聚焦于清朝康熙初年(chūnián)时,船厂已经(yǐjīng)不仅仅是船厂,还是“水军基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二十七日,28岁的康熙皇帝在船厂登上了专门为他(tā)准备的那艘“如意舫”,检阅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只见江面广阔,江流湍急,旌旗蔽日,舰队浩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与沙俄(shāé)的最终(zuìzhōng)对决打响。吉林船厂所造(suǒzào)大小船舰装运水师溯江扬帆而上,被沙俄盘踞40年之久的雅克萨城,攻克于数日之间……
这条江,见证多少(duōshǎo)精神。
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也(y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rénmen)的精神面貌与意志品格。
在(zài)清末大好河山风雨飘摇之际,这条江水曾(céng)见证了人们救亡图存的(de)不懈努力。1881年6月,吴大澂亲自勘察地址(dìzhǐ),并奏请朝廷,在吉林松花江畔建立机器制造局:“松花江南岸一里处(chù)有十九余亩一段,地势极高,土性(tǔxìng)强,又得山水气派,北临大江,南有靠山。”于次年开始建设的吉林机器制造局,也成为东北地区工业现代化的开端之一。
吉林机器(jīqì)制造局,东北近代工业从这里开始。资料图片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zhīhòu),一曲悲壮的《松花江上》,唤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白山黑水间的抗日(kàngrì)救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yǔ)穷凶极恶的日本(rìběn)侵略者及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筑起一道道抗日长城(chángchéng)。
20世纪70年代,曾经水草(shuǐcǎo)丰美的(de)(de)查干湖,由于水源断流,一度处于(chǔyú)衰败的边缘,面积已经萎缩至50平方公里,湖水盐碱化严重,已经难以找到可以生存的鱼类。为了拯救查干湖,“引松工程”全面开工:8万多(wànduō)人(rén)投入到工程建设(gōngchéngjiànshè),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3岁;全长53.85公里的工地上,每一米就有三个人在挖土。1984年8月23日(rì),随着正式开闸放水,清亮的松花江水通过百里运河不断地注入查干湖,这座古湖终于重获新生,“引松精神”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这条江,滋养(zīyǎng)多少物产。
特殊(tèshū)的(de)自然地质地貌,特殊的物产(wùchǎn)生产环境,特殊的历史发展路径(lùjìng),赋予了松花江特殊的风华魅力。松花江,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更串连起吉林省境内80%的河湖系统,带给了沿岸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
松花江所带来的肥沃土地,成为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的重要(zhòngyào)产地,也滋润(zīrùn)出(chū)蓝莓、人参等特色产业;松花江中,盛产多种名贵冷水鱼;流域内湿地广布,更成为候鸟的栖息天堂。
在松花江发源(fāyuán)的长白山,出产一种奇石,名松花石,也称松花玉。在清朝封禁(fēngjìn)时期,这种石料的开采由皇家独占,只能是皇宫“造办处”来具体办理。因为清朝皇帝很(hěn)是喜爱,松花石制作的砚台受到(shòudào)御封,为皇帝御用。
松花石雕桃形砚。此砚石(yànshí)色绿,以三色石雕作砚盒亦别具一格,为康熙(kāngxī)御用砚特点。来源/故宫博物院
松花江浪木根雕艺术品,大多充分利用浪木原有鬼斧神工的(de)造型,体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拙朴纯真自然韵味,加之艺术家粗犷豪放文化底色(dǐsè)赋予作品的东北特色(tèsè),更显磅礴大气……
这条江,传递(chuándì)多少力量。
江水(jiāngshuǐ)浩荡,喷涌着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动力。
一条大江,孕育出吉林厚重(hòuzhòng)文脉。也(yě)见证新时代的吉林走向崭新未来。
吉林省沿松花江各地旅游资源富集(fùjí)。
江畔,候鸟翩跹,碧波荡漾,山光水色(shānguāngshuǐsè),美不胜收。
绿意盎然的春季、清爽宜人的夏季、五彩缤纷的秋季、银装素裹(yínzhuāngsùguǒ)的冬季……伴随着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一条江(jiāng)的诗与远方也让吉林成了出圈(chūquān)走红的主角。
优质的粉雪吸引无数人前来体验不一样的吉林(jílín)。摄影/李煦
黑土流金的吉林,是祖国的大粮仓(liángcāng)。
而松花江流过的地方,则孕育了著名的“双黄金带”,打造出了玉米、水稻等闪亮名片,单产(dānchǎn)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让“中国饭碗”装进(zhuāngjìn)更多(duō)“吉林粮”。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牢记(láojì)殷殷嘱托,扛起国家粮食安全(liángshíānquán)重任。
松花江两岸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要地(dì)见证地。
第一(dìyī)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的出厂……
这里,诞生了无数个新中国工业史上(shǐshàng)的“第一”。
而今,这个东北省份(shěngfèn)正统筹推动传统产业(chuántǒngchǎnyè)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必须(bìxū)是、只能是高质量发展。
当前,努力(nǔlì)把质(zhì)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你看(kàn),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zhìnénghuà)、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xīnxīngchǎnyè)发展势头良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近年来,吉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zhǔtuō),担起新时代使命任务。深入(shēnrù)落实党中(zhōng)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fàngzài)高质量发展上,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潮涌振兴千帆(qiānfān)竞。
松花江奔腾跃动,涵养着吉林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qìzhì),也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lìliàng)。
2024年6月,吉林省发布的(de)《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fāzhǎn)规划(修编)》提出,建设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成为国际知名(zhīmíng)、中国一流的世界级大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这条将吉林东部山林(shānlín)文化、中部农耕文化、西部游牧文化串联起来,将吉林历史(lìshǐ)文化的空间和时间(shíjiān)串联起来的伟大“天河”,必将横亘在吉林历史文化的星空,散发出更加绚丽而璀璨的光芒。
从大山到大海,从远古到现在,从蒙昧到文明,松花江是一条(yītiáo)历史纽带,是一条文化血脉,更是一条奔向未来的希望(xīwàng)江河。
中国吉林(jílín)网 吉刻APP
记者 郭帅(guōshuài) 栾喜良
联动 吴美慧(wúměihuì) 王涛
统筹 矫雁肇 陈尤欣(chényóuxīn)
参考资料 李剑尧《边外溯旅(lǚ)》
图片来源 图虫(túchóng)创意
吉网融媒工作室出品(chūpǐn)

大江大河,文明(wénmíng)之源。
为记录江河文脉,守护“流动的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fābiǎo)两周年之际(zhījì),中国吉林网携手四川新闻网、西部网、津云、山西(shānxī)新闻网联合推出“文脉千年江河水·溯源追流续华章(huázhāng)”文化遗产保护大型融媒联动主题采访。
采访中,联动媒体将以每省最具代表性(dàibiǎoxìng)的大江大河,松花江、长江(chángjiāng)、黄河、海河、汾河以及其衍生孕育的历史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代表作”形式,重磅呈现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的生生不息。
涓涓细流,汇成(huìchéng)江河。
文明(wénmíng)孕育,镌刻发展。
多元共生,一脉相承(yīmàixiāngchéng)。
向前!跟着奔腾江河看(kàn)中国!

在吉林(jílín)历史星空当中(dāngzhōng),有一条天河一直在激情奔涌,从古至今,不舍昼夜。
它自长白山(chángbáishān)间悬挂而出,一路奔涌,串起山地丘陵、平原沃野、湿地草甸,在吉林历史文化当中,它从未(cóngwèi)缺席(quēxí);在振兴突破进程中,它始终见证。
这条天河,名为(míngwèi)松花江。
这条江,孕育无数奇景(qíjǐng)。

松花江水,从长白山天池北面豁口闼(tà)门流出,穿行在(zài)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在高达68米的悬崖陡壁上飞流直下,然后风驰电掣(fēngchídiànchè)般在长白林海中激流奔涌,恰如从天而降的天河。
这道“天河”浩荡而出,从崇山峻岭间跌落,激荡着松花落叶,汇集起溪涧细流(xìliú),一路向西(xiàngxī)而去,声势日益浩大。
在流淌过大约四百八十公里之后,这条在群山峻岭间蜿蜒前行的河流,为一面巨大的堤坝所(suǒ)阻挡,于是放慢脚步(jiǎobù),以山为岸,在山势起伏间,灌注出一派汪洋(wāngyáng)——这,就是松花湖。

流经丰满水电站的(de)江水,携带着巨大的热能顺流而下。每年冬季,足够的低温和(hé)充分的水汽相遇,形成了几十公里江面严寒不冻的奇特景观,造就了中国(zhōngguó)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盛景。
而当松花江继续(jìxù)向西流淌,与(yǔ)宽阔的嫩江在吉林西北部相遇,流水的力量展露无疑。这里(zhèlǐ)作为昔日松辽古大湖的遗迹,是全国湖泊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zhīyī);松花江与嫩江,滋养着这里遍地的泡沼与湖泊,大名鼎鼎的查干湖就位于其中……
这条江(zhètiáojiāng),哺育多少文明。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除华夏族系以外还生息繁衍(shēngxīfányǎn)着(zhe)三个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族系,分别是秽(huì)貊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在漫长的岁月里的不同历史阶段,他们都曾经在松花江温暖臂弯当中慢慢成长,变得强壮。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最早建立(jiànlì)民族政权的夫余(fūyú)国,是秽貊族系。他们大约生活(shēnghuó)在西汉初年,以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市(jílínshì)为中心,建立了夫余国。七百余年间,夫余国从建立到兴盛到衰亡,都没有离开过松花江。
最早进入中原文化典籍记载的肃慎(sùshèn)族系,和松花江更有着无法割舍(gēshě)的密切关系(mìqièguānxì)。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乘突厥人南下进攻唐朝之机,大祚荣率领族人包括部分(bùfèn)高句丽人,来到了松花江支流牡丹江上游,在今敦化市一带建都称国。后来发展壮大为“海东盛国”。

灵光塔:世间唯一幸存的渤海古塔(gǔtǎ)
创立金朝(史称前金)的女真人,和松花江有着更为深沉和神秘的感情联系。相传女真起兵反辽之初,金太祖完(wán)颜阿骨打亲征(qīnzhēng)黄龙府、渡松花江时,曾得到江神助佑,因而,金朝曾册封松花江神为(shénwèi)“兴国应圣公”;经过跨越(kuàyuè)元、明两朝的蛰伏,建州女真强势崛起,松花江流域各个女真部族(bùzú)先后被征服吞并,由(yóu)诸申而满洲、由后金而清、由东北称雄而入主中原,努尔哈赤(nǔěrhāchì)开辟的皇朝基业在后代子孙手里发扬光大。
这条江,承载(chéngzài)多少记忆。
千百年间,奔流不息的江水,以及(yǐjí)交错纵横的支流,滋养着(zhe)这片肥沃的土地(tǔdì);一座座文明的丰碑,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见证着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时光。
距今6100—7000年前,松花江水系饮马河的支流——伊通河边,先民们用着最粗粝的工具(gōngjù),打磨出他们心中的图腾——龙,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fāxiàn)的年代最早的石雕(shídiāo)龙的形象。

我国目前发现年代(niándài)最早的石雕龙,堪称(kānchēng)“中华第一石龙”的左家山石龙。来源/长春市博物馆
距今4000年左右的(de)时候,在(zài)吉林这片土地上生活(shēnghuó)的人类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他们学会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并用它来制造工具(gōngjù)和武器。在吉林市船营区(chuányíngqū)内,位于松花江支流温德河北岸的西团山,便留下了先民们在此生活的遗迹。西团山文化的下限,也与东北第一个文明古国夫余的建国年代相衔接。
在(zài)今吉林省扶余市德胜镇,松花江边的(de)石碑崴子村,矗立着一通石碑,人称大金得胜陀颂碑。天庆(tiānqìng)四年(1114年)九月,完颜阿骨打在此举行史称“涞流水誓师”,率两千五百(liǎngqiānwǔbǎi)人的队伍,拉开了起兵反辽的大幕。
点燃导火索的火种,也是在松花江边擦燃的。这年春天,辽天祚帝到松花江下游一带举行春捺钵。在宴会上(shàng),完颜阿骨打(dǎ)拒绝了天祚帝要求其歌舞以助酒兴的命令,宴会不欢而散,完颜阿骨打亦因此决心反辽,经过三年准备,于得胜(déshèng)陀誓师起兵。71年后,即大(dà)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金世宗命人在誓师之地立此碑,以昭明(zhāomíng)完颜阿骨打开创大金基业(jīyè)的丰功伟绩。
在吉林市(jílínshì)阿什哈达松花江百尺断崖处,有(yǒu)一块摩崖石刻。石刻文字分别刻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七年(1432年)。宣德七年石刻记载,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先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三次来此(láicǐ)造船。那个时代,由25艘(sōu)至(zhì)50艘巨船组成的船队,曾一次又一次从吉林市出发,顺松花江流而下,入(rù)黑龙江(hēilóngjiāng),直至奴儿干,巡视广阔的东北大地。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kè)拓片,此(cǐ)文字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资料图片
当历史的光影掠过(lüèguò)明朝聚焦于清朝康熙初年(chūnián)时,船厂已经(yǐjīng)不仅仅是船厂,还是“水军基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二十七日,28岁的康熙皇帝在船厂登上了专门为他(tā)准备的那艘“如意舫”,检阅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只见江面广阔,江流湍急,旌旗蔽日,舰队浩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与沙俄(shāé)的最终(zuìzhōng)对决打响。吉林船厂所造(suǒzào)大小船舰装运水师溯江扬帆而上,被沙俄盘踞40年之久的雅克萨城,攻克于数日之间……
这条江,见证多少(duōshǎo)精神。
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也(y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rénmen)的精神面貌与意志品格。
在(zài)清末大好河山风雨飘摇之际,这条江水曾(céng)见证了人们救亡图存的(de)不懈努力。1881年6月,吴大澂亲自勘察地址(dìzhǐ),并奏请朝廷,在吉林松花江畔建立机器制造局:“松花江南岸一里处(chù)有十九余亩一段,地势极高,土性(tǔxìng)强,又得山水气派,北临大江,南有靠山。”于次年开始建设的吉林机器制造局,也成为东北地区工业现代化的开端之一。

吉林机器(jīqì)制造局,东北近代工业从这里开始。资料图片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zhīhòu),一曲悲壮的《松花江上》,唤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白山黑水间的抗日(kàngrì)救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yǔ)穷凶极恶的日本(rìběn)侵略者及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筑起一道道抗日长城(chángchéng)。
20世纪70年代,曾经水草(shuǐcǎo)丰美的(de)(de)查干湖,由于水源断流,一度处于(chǔyú)衰败的边缘,面积已经萎缩至50平方公里,湖水盐碱化严重,已经难以找到可以生存的鱼类。为了拯救查干湖,“引松工程”全面开工:8万多(wànduō)人(rén)投入到工程建设(gōngchéngjiànshè),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3岁;全长53.85公里的工地上,每一米就有三个人在挖土。1984年8月23日(rì),随着正式开闸放水,清亮的松花江水通过百里运河不断地注入查干湖,这座古湖终于重获新生,“引松精神”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这条江,滋养(zīyǎng)多少物产。
特殊(tèshū)的(de)自然地质地貌,特殊的物产(wùchǎn)生产环境,特殊的历史发展路径(lùjìng),赋予了松花江特殊的风华魅力。松花江,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更串连起吉林省境内80%的河湖系统,带给了沿岸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
松花江所带来的肥沃土地,成为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的重要(zhòngyào)产地,也滋润(zīrùn)出(chū)蓝莓、人参等特色产业;松花江中,盛产多种名贵冷水鱼;流域内湿地广布,更成为候鸟的栖息天堂。
在松花江发源(fāyuán)的长白山,出产一种奇石,名松花石,也称松花玉。在清朝封禁(fēngjìn)时期,这种石料的开采由皇家独占,只能是皇宫“造办处”来具体办理。因为清朝皇帝很(hěn)是喜爱,松花石制作的砚台受到(shòudào)御封,为皇帝御用。

松花石雕桃形砚。此砚石(yànshí)色绿,以三色石雕作砚盒亦别具一格,为康熙(kāngxī)御用砚特点。来源/故宫博物院
松花江浪木根雕艺术品,大多充分利用浪木原有鬼斧神工的(de)造型,体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拙朴纯真自然韵味,加之艺术家粗犷豪放文化底色(dǐsè)赋予作品的东北特色(tèsè),更显磅礴大气……
这条江,传递(chuándì)多少力量。
江水(jiāngshuǐ)浩荡,喷涌着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动力。
一条大江,孕育出吉林厚重(hòuzhòng)文脉。也(yě)见证新时代的吉林走向崭新未来。
吉林省沿松花江各地旅游资源富集(fùjí)。
江畔,候鸟翩跹,碧波荡漾,山光水色(shānguāngshuǐsè),美不胜收。
绿意盎然的春季、清爽宜人的夏季、五彩缤纷的秋季、银装素裹(yínzhuāngsùguǒ)的冬季……伴随着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一条江(jiāng)的诗与远方也让吉林成了出圈(chūquān)走红的主角。

优质的粉雪吸引无数人前来体验不一样的吉林(jílín)。摄影/李煦
黑土流金的吉林,是祖国的大粮仓(liángcāng)。
而松花江流过的地方,则孕育了著名的“双黄金带”,打造出了玉米、水稻等闪亮名片,单产(dānchǎn)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让“中国饭碗”装进(zhuāngjìn)更多(duō)“吉林粮”。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牢记(láojì)殷殷嘱托,扛起国家粮食安全(liángshíānquán)重任。
松花江两岸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要地(dì)见证地。
第一(dìyī)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的出厂……
这里,诞生了无数个新中国工业史上(shǐshàng)的“第一”。
而今,这个东北省份(shěngfèn)正统筹推动传统产业(chuántǒngchǎnyè)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必须(bìxū)是、只能是高质量发展。
当前,努力(nǔlì)把质(zhì)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你看(kàn),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zhìnénghuà)、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xīnxīngchǎnyè)发展势头良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近年来,吉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zhǔtuō),担起新时代使命任务。深入(shēnrù)落实党中(zhōng)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fàngzài)高质量发展上,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潮涌振兴千帆(qiānfān)竞。
松花江奔腾跃动,涵养着吉林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qìzhì),也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lìliàng)。
2024年6月,吉林省发布的(de)《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fāzhǎn)规划(修编)》提出,建设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成为国际知名(zhīmíng)、中国一流的世界级大河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这条将吉林东部山林(shānlín)文化、中部农耕文化、西部游牧文化串联起来,将吉林历史(lìshǐ)文化的空间和时间(shíjiān)串联起来的伟大“天河”,必将横亘在吉林历史文化的星空,散发出更加绚丽而璀璨的光芒。
从大山到大海,从远古到现在,从蒙昧到文明,松花江是一条(yītiáo)历史纽带,是一条文化血脉,更是一条奔向未来的希望(xīwàng)江河。
中国吉林(jílín)网 吉刻APP
记者 郭帅(guōshuài) 栾喜良
联动 吴美慧(wúměihuì) 王涛
统筹 矫雁肇 陈尤欣(chényóuxīn)
参考资料 李剑尧《边外溯旅(lǚ)》
图片来源 图虫(túchóng)创意
吉网融媒工作室出品(chūpǐn)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