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6元区间最受欢迎

体育正文 103 0

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6元区间最受欢迎

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6元区间最受欢迎

5月23日,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在云南广播(guǎngbō)电视台举行云南省“最美(zuìměi)职工”年度人物发布仪式(yíshì),发布2024年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经过前期推荐、选树(xuǎnshù)、公示,于虹、王邦明、付思斯、李云、李关平、李忠永、陈坤、金发敏、周虎、赵建友、益西春初、黄道军12名职工(zhígōng)被选树为2024年云南省“最美职工”年度人物;冉红艳(hóngyàn)、刘晓芳、许绍华、余友妮、郑德杨(yáng)、施永艳、章昊、彭贵荣8名职工被选树为云南省“扎根边疆(biānjiāng)最美职工”年度人物。

此次发布的20 名“最美职工”年度人物来自全省各行各业,是全省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有(yǒu)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带领团队实现(shí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的敢为人先、争创一流,为发展新质生产(shēngchǎn)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贡献(gòngxiàn)智慧(zhìhuì);有的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用知识点亮边疆孩子探索宇宙的梦想,用双手守护(shǒuhù)“美丽公路”的通畅;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奋斗和汗水在生产一线(yīxiàn)锤炼过硬技术;有的立足岗位、勇担使命,在服务“一带一路”中点燃青春之光,用真诚播撒平凡人(píngfánrén)的光彩。他们展现(zhǎnxiàn)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最美模样,唱响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时代旋律。

“最美(zuìměi)(zuìměi)是(shì)守护、最美是探索、最美是安全、最美是一丝不苟、最美是奋斗、最美是责任、最美是担当、最美是坚守……”发布仪式播放了最美职工故事短片,“最美职工”上台领奖,并分享了自己心中(xīnzhōng)“什么是最美”。

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号召全省广大职工以“最美职工”为榜样,以创新创造、实干担当汇聚奋进力量(lìliàng),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绘就奋斗(fèndòu)蓝图,在服务(fúwù)我省“3815”战略(zhànlüè)发展目标中当好主力军、建功新时代。

引领电力科技创新的(de)先锋

面对人工智能(réngōngzhìnéng)发展(fāzhǎn)的浪潮,南方电网云南电力科学(kēxué)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于虹带领团队开发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过程深度应用,助力公司实现科技(kējì)自立自强。

2009年,为改变因缺乏可靠检测手段(shǒuduàn)导致电力系统故障(gùzhàng)频发的现状,于虹提出将X射线检测技术引入电力系统设备检测的想法。为印证该想法的可行性(kěxíngxìng),她几乎将所有时间(shíjiān)都投入研究中。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第一套设备研发成功并投入应用。该设备可在“不打开”的状态下发现内部(nèibù)故障,检测周期也由(yóu)以前拆卸设备3天压缩至0.5小时,极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大大提升了检测准确率。

随后,于虹团队又首次将X射线DR检测及脉冲X射线技术应用于电力设备缺陷诊断中,在(zài)国际上首次研制了2.5米高(gāo)程、0.52高负载自重比的协同机器人,解决(jiějué)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力设备检修难(nán)的问题。这一系列数字成像透视检测应用创新成果,填补了电力行业数字成像透视检测的技术空白(kòngbái),为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提供(tígōng)了有力技术支撑。

面对公司从数字化向(xiàng)数智化(shùzhìhuà)跃升的(de)转型,于虹牵头组建云南电网公司人工智能技术团队,联合南方电网云南楚雄供电局开展技术攻关和自主研究,成功研发了适用于云南配(pèi)网机巡(xún)实际的智能算法,开发的“配网机巡图片智能识别工具V1.0”,峰值处理速度可达14000张/小时,较人工审核的800张/小时提升效率约17倍。

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电力一线,于虹先后参与多项国家(guójiā)级课题(kètí),主持(zhǔchí)完成20余项南网重点科技(kējì)项目,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让小包裹传递“大(dà)温暖”

“尊重客户,才能赢得信任。”这是云南(yúnnán)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收派员王邦明的(de)工作信条。自2014年入行以来,他年均收发件4.92万件,在站点、片区服务(fúwù)市民2万余人次,成为客户信任、同事敬佩的“金牌快递(kuàidì)员”。

在王邦明看来,快递服务是(shì)一种(yīzhǒng)情感的传递与交流,高效快捷送达每一个包裹是快递员的责任(zérèn)。面对客户的寄件需求,他能够根据包裹的大小、形状(xíngzhuàng)和重量,迅速选择最合适的纸箱进行包装,并准确预估出包裹的重量和所需收取的费用。

他(tā)所负责的派件区域地形(dìxíng)复杂、道路纵横交错。为节省时间,他下苦功夫将区域内的大街小巷、捷径小路都铭记(míngjì)于心,按照规划有序派送包裹,尽可能减少路途时间。2022年,在昆明市快递(kuàidì)员技能竞赛中,王邦明凭借着扎实(zhāshí)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荣获“技术状元”称号。

王邦明不仅对业务要求高,更是把安全生产刻进骨子里。每天清晨他都(dōu)会提前(tíqián)半小时到岗,检查水电门窗;下班后,又独自巡查线路隐患。他还是(háishì)公认的热心师傅,亲自示范如何快速(kuàisù)而准确地分拣包裹,如何巧妙地包装不同类型的物品,如何与客户进行(jìnxíng)有效地沟通,热情帮助年轻人提升专业(zhuānyè)水平。多年来,他累计带徒16人,成为站点的骨干力量。

11年时间,王邦明在(zài)“小包裹”的传递中书写着“大幸福”的奋斗答卷,让平凡(píngfán)的岗位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

匠心护航高铁“智慧(zhìhuì)大脑”

在昆明南电务段车载分析工区,信号工付思斯坐在不足2平方米的(de)工位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页页系统数据(shùjù),这是(shì)她的工作日常。

如果说ATP(列车自动(zìdòng)保护系统)是动车组的大脑和眼睛,付思斯就是(jiùshì)ATP系统背后的安全守护者,通过分析数据、发出预警,保障每一趟(yītàng)列车安全正点行驶。

2001年,付思斯的职业生涯从滇越铁路米轨线起步。3年时间(shíjiān),她(tā)就从只能辅助检修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LKJ-93型车载设备装车的技术骨干。后来,她主动转战准轨铁路,凭借过硬的数据分析能力,成为云南首批高铁(gāotiě)列控车载信号工(xìnhàogōng)。

云南高铁开通初期,面对20余种陌生分析软件,付思斯背着电脑往返(wǎngfǎn)动车组两头下载原始数据,梳理出针对(zhēnduì)不同型号动车组设备的数据分析方法及设备原理图,帮助职工更快熟悉掌握(zhǎngwò)新设备新原理。

2021年中老(zhōnglǎo)铁路开通,40岁的付思斯(fùsīsī)主动请缨加强中老铁路ATP数据分析。为破解老挝文操作界面难题,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xuéxí)老挝语。

付思斯说:“受各类因素影响,难免会出现数据‘错误’导致列车延误、降速等情况,这样的‘错误’很微小,只靠系统识别(shíbié)不够准确,需要分析人员进行甄别。”为此,她总结了“三心二意(毅)”工作法(fǎ)——细心、用心、恒心与(yǔ)责任意义(yìyì)、攻坚毅力,已累计帮助(bāngzhù)团队发现70余处设备隐患。

2023年“付思斯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她承担起技能人才培养、技术(jìshù)攻关、成果(chéngguǒ)转化的重任,带领团队先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jìshùnántí)8项,完成技术革新3项,年节约成本170万元。

以科研(kēyán)为笔写出胶林创新密码

在特种高性能橡胶研发(yánfā)领域,李云研发的航空轮胎专用(zhuānyòng)胶,成功(chénggōng)扭转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让ARJ21(C909)民航客机用上了“中国造”;参与研发特种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tiānránxiàngjiāo),为国产高端橡胶制品注入“强心剂”。

李云现任勐腊田野橡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fùzǒngjīnglǐ)、首席技术(jìshù)(jìshù)官、省级企业技术中(zhōng)心主任,高级(gāojí)工程师,高级制胶工。他扎根生产研发一线,全方位拓展技术探索(tànsuǒ)边界。在橡胶加工关键环节,开展环保凝胶提取、橡胶多级浮洗筛选工艺、五级压绉成型工艺和抗氧化工艺生产技术研究。在浮洗筛选环节,设计创新设备与流程,高效去除胶料杂质、灰分等非胶成分(chéngfèn),确保胶料纯净度。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李云在橡胶林综合利用与环保处理技术上持续发力。在反季节割胶技术研究中,巧妙平衡橡胶产出与树木养护(yǎnghù)关系;探索天然橡胶加工废水提取有机肥路径(lùjìng),变废为宝,滋养橡胶林生态;深挖橡胶林下经济潜力,开展鸡枞、砂仁等作物种植开发,拓展产业(chǎnyè)多元增收渠道(qúdào);创新橡胶加工恶臭气体(qìtǐ)无害化处理技术,通过“一种气液混合喷淋箱及臭气处理系统”等专利成果(chéngguǒ)运用,净化生产环境,守护绿水青山,推动橡胶产业绿色转型。

近年来,李云凭借卓越科研(kēyán)成就与行业贡献,获得(huòdé)西双版纳州雨林工匠、青年人才(réncái)等诸多荣誉,在省、州级创新大赛中多次折桂。他的发明专利“一种气液混合喷淋箱及(xiāngjí)臭气处理系统”荣获云南省第五届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他参与编写行业团体(tuántǐ)标准,制定企业标准,规范行业生产流程,引领天然橡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分毫必较织就云端安全网(ānquánwǎng)

当(dāng)游客们坐上西山索道(suǒdào),沉浸在俯瞰滇池西山美景的喜悦中时,就是李关平和(hé)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刻。这条长2000米的索道,是国内唯一一条既跨水又越山的索道,高峰期每天运载游客超1万人次。

作为云投集团(jítuán)昆明旅游索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技术总监,李关平深知:“每当游客踏上(tàshàng)吊厢时,就把沉甸甸的信任(xìnrèn)交给了我们。”20年来,他用匠心守护着这份信任。

2005年盛夏,李关平初入(chūrù)职场就开始维护这条从法国进口的索道设备。面对全法文(fǎwén)图纸,他花了5年时间啃下千页外文资料,最终实现“闭眼画电路图”。每天比游客早到1小时做好设备检修,晚走1小时查看设备情况(qíngkuàng),校准设备精准(jīngzhǔn)到0.1毫米。

一次,索道突发“主变频器功率故障”警报,滞留(zhìliú)86名游客。根据(gēnjù)安全法规,3.5小时内无法恢复运行就将酿成事故。巨大压力下,他带领技术团队(tuánduì)迅速展开排查,在(zài)30分钟内锁定故障紧急处理并成功复位,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

2015年,面对已运行20年的“高龄”设备,李关平创造性提出“智能化改造+国产替代”方案(fāngàn)。历时九载攻坚,团队(tuánduì)完成30余项关键改造,索道运行故障率下降(xiàjiàng)68%,安全性能提升200%,能耗降低25%,成为全国老旧索道改造的典范(diǎnfàn)。

去年,李关平履新云投索道事业部总经理,带领团队为香格里拉石卡雪山等索道建设提供技术方案。他还(hái)推动建成云南首个索道实训基地,3年间培养了200余名专业人才,在(zài)云南省的(de)(de)各条索道守护着游客的安全。

作为云南小龙潭矿务局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分公司综合维修焊工(hàngōng),“90后”哈尼小伙李忠永练就了应对(yìngduì)特殊材质和严苛要求(yāoqiú)的高超焊接技能,为矿务局解决了大量的维修重难点问题。

2013年,李忠永进入小龙潭煤矿,勤奋好学的他(tā)从(cóng)年轻人中脱颖而出,工作不(bù)久就参与了多项重要技术改造工程。2014年,被抽调(chōudiào)进入机修分公司成立的“杨建明创新工作室”,针对矿务局公司采剥生产设备中的疑难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为解决困扰已久的剥离生产主力福莱纳载重汽车排料不完全、自重太大导致油耗过高(guògāo)的难题,工作室设计人员反复实验,确定了改造翻斗货厢的创新方案,但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瓶颈——制作货厢的新型钢板组装焊接后强度达不到(búdào)预期效果。关键时刻,李忠永站了出来,反复尝试钻研每一步工序,排除所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zhìliàng)的细小(xìxiǎo)偏差,最终找到(zhǎodào)了最合适的焊接方法。自此之后,李忠永开启了对特殊(tèshū)材料(cáiliào)焊接技能的专心探索。

在一次紧急抢修中,负责(fùzé)装载机液压油缸焊接和(hé)挖机大臂轴孔堆焊项目的老师傅因年龄大,体力不支无法继续(jìxù)完成焊接任务。李忠永临危受命,承担起这项工艺要求严、质量要求高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焊接工作(gōngzuò)。

2023年,开远市总工会为“李忠永(lǐzhōngyǒng)技师工作站”授牌,工作站针对(zhēnduì)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机械焊接方面的疑难杂症进行技术攻关,为公司解决了多项(duōxiàng)技术难题。

李忠永总是把工作中的心得毫无保留(háowúbǎoliú)地分享给每(měi)一位同事,他还在公司开展了(le)焊接技能实操培训,为矿务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焊工人才。

“妙手回春”的(de)设备医生

在个旧市云锡股份锡业分公司(fēngōngsī)熔炼车间(chējiān),有位被工友们称为“设备神医”的(de)机械工程师——陈坤。30年间,他守护着冶炼生产线的“健康脉搏”,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非凡奋斗诗篇。

陈坤对技术的追求堪称极致。他整日与图纸为伴,设备每一个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yuánlǐ)都要搞清楚。在设备维修过程(guòchéng)中(zhōng)遇到疑难杂症时,他就蹲守现场几天,反复检查和推敲,直到解决问题。

2007年(nián),在6000kW绿色节能配套(pèitào)设备检修中,面对(miànduì)汽轮机汽封备件(bèijiàn)短缺的(de)(de)棘手难题,陈坤以手工工艺挑战精密修复,最终让设备如期“复活”,保障了试车的顺利进行。2010年,汽轮机故障停机,他仔细检查后发现复速级的隔板汽封有脱落的痕迹,便采取手工制作汽封的方式进行修复,经过反反复复几十次调试,将原本20天的工期压缩到5天,让机组一次并网发电成功。

2024年,陈坤带领团队(tuánduì)优化改造喷枪套筒风管结构,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图纸(túzhǐ)推演、现场实测,终于让喷枪使用寿命从120个炉期(lúqī)跃升至162个炉期,刷新了历史纪录。同年,他带领团队攻坚干粉喷吹强化熔池熔炼新技术,最终完成核心装置研发,优化喷吹工艺核心参数30余条(yútiáo),申报发明专利(fāmíngzhuānlì)6项。

如今,“陈坤工作室”已经成为公司的(de)人才摇篮——有人摘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桂冠,有人成为云南省工匠,还有人跻身技术能手行列(hángliè)。这支创新团队累计提出99条(tiáo)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创造效益(xiàoyì)2400多万元。

举“重”若轻的“吊装(diàozhuāng)大师”

在某大型水闸门(zhámén)叶顶升项目中,作业环境和安装工艺都不允许大型机具进场吊装,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金发敏凭借多年(duōnián)工作经验,采用6组液压顶升装置对水闸门叶整体(zhěngtǐ)顶升,在保证水闸门叶整体受力均衡同时,又做到顶升过程同步(guòchéngtóngbù),节约吊装成本30余万元。

作为十四冶建设集团(jítuán)云南(yúnnán)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起重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金发(jīnfà)敏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扎根施工一线,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jīngshén)落实到每一次施工中(zhōng)。他勇于探索新工艺、新方法,在攻克技术难题过程中,从稚嫩学徒成长成同事交口称赞的“金大师”。多年来,他参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110余项,为公司节约资金(zījīn)800余万元。

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他还注重对(duì)实践经验归纳(guīnà)总结,利用工作之余针对大型吊装作业的重点、难点,总结整理形成技术文件、论文(lùnwén),先后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工法4项。

“技术这一关乎个人与公司生存发展的饭碗不能丢,要一茬接着一茬干,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金发敏经常对徒弟和青年职工(zhígōng)说的话。工作中,他注重发挥工作室人才孵化作用(zuòyòng),积极(jījí)引导、带动青年职工刻苦钻研、勤练(qínliàn)技艺。

28年来,金发敏参与建设项目30余个,云铜新增(xīnzēng)产能技改等3个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赤峰云铜环保升级搬迁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获部优工程奖。他先后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及“云岭首席(shǒuxí)技师”“全国(quánguó)劳动模范(láodòngmófàn)”“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金色炉台上的技能大师(dàshī)

2004年,周虎进入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余年(yúnián)来,他把炉台(lútái)锻造成人生的舞台(wǔtái),从一名炉前工成长为炉长、大炉长、技能大师。

刚站上炉台时,周虎便立下清晰目标——炼好(liànhǎo)钢、当炉长(lúzhǎng)。他见缝插针(jiànfèngchāzhēn)向老师傅请教,一边学一边实践,工作(gōngzuò)能力迅速提高。成为转炉炉长后,周虎多次带领团队成员创下当日炼钢冶炼炉(yěliànlú)数20炉、内控(nèikòng)合格率达97%、终点出钢碳≥0.06%的炉次占比70%等纪录,带领的班组先后获得昆钢公司“特级班组”“质量控制金牌班组”等称号。

如今,“周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近十年,周虎担任着炼钢一作业区(zuòyèqū)炼钢大炉长,他(tā)的视野(shìyě)越来越广阔——技术创新才能获得(huòdé)极致能效。针对降渣料消耗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制定了兼顾炉况可控的情况下降渣料的办法,渣料吨钢消耗由40公斤降到36公斤,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氩站加废钢精炼炉操作法、转炉回收(huíshōu)煤气烟罩自动(zìdòng)升降项目、炼钢厂转炉底吹系统改造(gǎizào)……多年来,他先后提出2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累计为公司创效6000余万元。

效益之外,周虎带着团队还制定出一套合理控制(kòngzhì)氧枪高度、氧气流量的过程控制方法(fāngfǎ),有效遏制了炼钢厂黄烟外溢现象。

在工作中,周虎还主动承担师带徒、技能讲授、实训指导等传帮带和(hé)炼钢技能培训任务,带出技师3人、高级工11人、班组生产(shēngchǎn)骨干12人,8人走上了转炉(zhuànlú)炉长岗位,工作室、攻关团队更是成为公司(gōngsī)创新创效的“孵化器”。

2016年11月,24岁的赵建友作为中铁八局集团昆明铁路建设(jiànshè)有限公司的一分子,来到老挝乌多姆(duōmǔ)塞省孟阿县班那汉(nàhàn)村。这里,中老铁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刚到不久,赵建友(zhàojiànyǒu)就注意到,机械、材料在老挝13号公路与项目部三工区驻地之间流转只能通过轮渡。他和工友(gōngyǒu)们(men)讨论后,向项目部提出修建一条便(biàn)道的建议并得到采纳。于是,赵建友带领工友们钻入(zuānrù)深山老林,踏勘测量、确定走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加班加点,最终完成(wánchéng)了30多公里的便道建设,为工程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次年,赵建友转战到铁路线的(de)核心控制性工程之一——福格村隧道的2号斜井施工现场(shīgōngxiànchǎng)。短短十个月内,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应对洞口(dòngkǒu)顺层偏压、塌方等困难,顺利完成长1052米、高差102米斜井施工。团队制定科学(kēxué)周密的施工方案(fāngàn)并建成斜井段及大里程方向的反坡排水系统,高质量完成了隧道正洞的施工任务。

2020年,赵建友回国担任勐绿高速公路第9项目经理部工区长。一天,项目部所在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发生连续暴雨后(hòu),在排查隐患时,赵建友发现工区驻地后方主排水沟出现大量泥沙、洪水漫沟的(de)情形。他(tā)迅速通知(tōngzhī)工区立即疏散。几分钟(jǐfēnzhōng)后,大量泥沙伴随洪水涌入工区驻地,持续30分钟,涌入500立方米淤泥及石渣,11名(míng)工友因疏散及时毫发无伤。

发挥(fāhuī)专业优势(yōushì),深入施工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施工效率;运用现场经验,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应急处突(chùtū)、事事讲安全,赵建友的青春在施工一线闪耀。

雪山(xuěshān)下的 “绿衣使者”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xiānggélǐlā)市五境乡,有一位(yīwèi)被乡亲们亲切称为(chēngwéi)“绿衣使者”的女邮政员——益西春初。自2006年加入迪庆州邮政系统以来,她努力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和困难,以极高的投递准确率,确保了每一封邮件(yóujiàn)、每一个包裹安全、准时送达。

五境乡地形复杂、山路崎岖,投(tóu)递难度极大,过去通信不便时,常常遇到地址不详或邮件无法投递的(de)(de)情况。“最开始那几年,村民们没有手机、座机,多数都需要上门服务,有时遇到客户不在家,一封信、一个邮件需要反复投递很多趟才能送达,这(zhè)导致不少群众不理解甚至质疑投递时效。”益西春初并(bìng)没有抱怨,而是耐心解释并努力改进(gǎijìn)。每次送完件(wánjiàn),她都会和村民们聊(liáo)上几句,了解经常外出的时间和周围邻居的情况,或用地形特征等记录下准确的地址,确保有效投送。随着移动通讯和村镇建设的发展,益西春初的工作重点升级为(wèi)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除了加强与客户沟通,充分了解每个人(rén)的需求外,在遭遇暴风雨或泥石流等灾害后,她总是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先告知客户快递情况,再克服困难最快时限恢复(huīfù)邮件的正常投递。19年来,益西春初从未有过一次错投或投诉(tóusù)。

“每一封邮件都承载着寄件人(jìjiànrén)的深情厚谊,必须尽全力确保它们顺利送达。”益西春初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她(tā)先后获得云南省“最美快递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迪庆州(zhōu)公司“创客之星”、迪庆州邮政快递行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óngyùchēnghào)。

“火眼金睛”炼就浮选状元(zhuàngyuán)

观察泡沫颜色、检测药剂流量、调节充气量大小、调整液位高度……在驰宏锌锗彝良驰宏矿业选矿厂(xuǎnkuàngchǎng)轰鸣的车间里,磨浮(mófú)作业经理黄道军开始了一天的工作(gōngzuò)。

在岗位耕耘20多年,黄道军仅凭肉眼观察浮选泡沫的颜色就(jiù)能迅速判定浮选药剂用量的多与(yǔ)少、生产指标的好与坏,仅凭目测就能判定矿石的品位,还(hái)能够听声音判断浮选设备的运行状态。

“独门绝技(juéjì)”的背后是一直坚持“比别人多学一点(yìdiǎn)、多干一点、多想一点。”

2000年,黄道军进入昭通市铅锌矿(彝良驰宏矿业有限公司前身),成为一名浮选工人。他除了跟着师傅学习每(měi)道工序,还(hái)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矿物加工课程,一遍(yībiàn)又一遍翻着(fānzhe)书本,一次又一次跑到现场验证,记录下每一个技术细节。

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他主动挑大梁、解难题(nántí)。他曾经连续三天三夜(sāntiānsānyè)奋战在高频筛调试“战场”,解决了“给料渣浆泵‘喘气’导致过程控制困难,分级(fēnjí)效果极差”的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平衡操作法”,成功解决了高硫铅锌(xīn)矿混合浮选中脱锌尾矿返浆量不稳定的问题,使锌金属回收率较设计值提升2.6%,每年(měinián)为企业增效超(chāo)千万元。面对铅精矿品位异常偏低的困境,他连续数日翻查实验数据、观察矿浆泡沫,最终提出添加(tiānjiā)碳酸钠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chuántǒng)高碱分选模式,推动(tuīdòng)锌回收率达到行业领先的96.38%,创效超5000万元。

黄道军工作室(gōngzuòshì)于2017年成立至今,黄道军培养了12名浮选技师、3名工程师,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2023年,在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矿石处理工(铅锌选矿)技能竞赛中,他摘得浮选状元桂冠,所在团队(tuánduì)中有(zhōngyǒu)3名参赛选手(cānsàixuǎnshǒu)进入前10名,用实力(shílì)树立了行业标杆。

边疆(biānjiāng)教育的“拓荒牛”

冉红艳是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她用近30年的坚守,为边疆(biānjiāng)孩子点亮(diǎnliàng)了知识的灯塔。

1996年(nián),冉红艳(hóngyàn)来到金平县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白天,她创新教学方法,将游戏融入课堂;夜晚,她走村串寨家访,说服家长支持孩子上学。2011年,接任金平一小校长后,冉红艳发现,学校面临三大难题: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家校教育脱节。针对这些问题,她推行了三大改革(gǎigé):建立“师徒制(zhì)”教师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了12名(míng)骨干教师;首创“双语阶梯教学法”,开发了7套(tào)校本教材;构建家校共育平台,家长参会率从40%提升至(zhì)92%。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连续(liánxù)多年被评为州级示范校。

在金平这个(zhègè)边疆县,许多(xǔduō)孩子因家庭(jiātíng)贫困面临失学风险。冉红艳发起“一个都不能少”助学工程,累计资助贫困生2000余名。她个人长期资助8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为扩大教育(jiàoyù)帮扶范围,冉红艳组织教师团队开展跨(kuà)13个乡镇的支教行动。她还创新“一校带多校”模式,带动周边12个乡镇小学共同发展。

境外中文(zhōngwén)教育的“书香使者”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mèngliándǎizúlāhùzúwǎzúzìzhìxiàn)是我省25个边境县市之一(zhīyī),有4个乡镇与缅甸佤邦接壤。佤邦通行汉语,学校教学以中文教材教辅为主。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孟连县新华书店(xīnhuáshūdiàn)独特的使命——助力(zhùlì)境外中文教育。

2015年,刘晓芳加入新华书店,担负起向佤邦发行中文教材教辅的工作。经过(jīngguò)她和(hé)同事的共同努力,孟连县(mèngliánxiàn)新华书店对佤邦的中文教材教辅发行覆盖面持续(chíxù)扩大。如今,孟连县新华书店已成为佤邦大部分学校中文教材教辅和非书业务的主要供应商,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近5年来,刘晓芳累计(lěijì)服务10余万名佤邦当地学生(xuéshēng),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书香使者”。

从孟连县城到佤邦学校,虽然只有50公里(gōnglǐ)的路程,但因为(yīnwèi)路况不好,往返需要近8个小时(xiǎoshí)的车程。刘晓芳总是挤坐在车厢的角落,开始一趟趟艰苦的送书之旅。

近年来,在她的积极(jījí)组织下,孟连县新华书店多次与缅甸相关机构、学校共同(gòngtóng)开展了“笃学(dǔxué)尚读计划”“勤耕悦读计划”等边境阅读分享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2020年1月,富滇银行瑞丽分行姐告支行行长许绍华主动(zhǔdòng)报名参加驻村工作队,投身到瑞丽市贫困山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中(zhōng)去。

刚到村里,许绍华便马不停蹄(mǎbùtíngtí)开展走访摸排,摸清了瑞丽市勐秀乡各村群众面临的困难(kùnnán)和(hé)需求,并利用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大家解决产业(chǎnyè)发展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南京里村,许绍华主动协助农户向(xiàng)银行申请还款续贷,帮助(bāngzhù)经营困难的农户缓解资金压力;发起“以购助农”活动(huódòng),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他还四处协调资金改善村民活动室(huódòngshì)硬件配置、资助困难群众子女就学、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在他的带领帮助下,南京里村24户73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出列。

2021年6月3日,许绍华被选派到畹町镇新合村(cūn)(zhènxīnhécūn)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他推动实施“三个(sāngè)一批”计划,帮助村里37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协调挂包单位开展捐资助学,多方申请筹措资金支持群众发展,推动抗战老兵村1030万元(wànyuán)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落地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贫困发生率(fāshēnglǜ)为零的目标。

“怒江山高坡陡(dǒu)又是大峡谷,没有公路发展不起来。”这个认知,贯穿着怒江公路局福贡公路分局石月亮公路管理所所长余友妮的(de)成长历程。长大后,她选择成为怒江峡谷深处的养路工,一干就是25年(nián)。

石月亮(yuèliàng)所管养的国道G219喀纳斯—东兴线62公里是贡山和福贡两县通往外界的干线公路(gōnglù)。夏季(xiàjì)烈日炎炎,是养护道路的最佳时期。余友妮身着橘红色工作服,踩在温度达40多摄氏度的路面,修补路面坑槽,清扫路面、桥梁、涵洞、边沟,修剪路肩高草,对沿线交通标志标牌进行(jìnxíng)清洁维护(wéihù)和更换。

雨季一来,由于辖区内没有(méiyǒu)可绕行的(de)(de)公路,一旦出现水毁、阻车,整个对外交通就被迫中断。余友妮每天上路(shànglù)巡查,排除边沟淤塞积水、疏通桥涵泄水孔。常常干(gàn)了一天活收工回来,半夜被保通电话吵醒,撑着疲惫的身体又赶赴现场。遇泥石流冲到路面上,过往车辆一碾压,板结成块,清理更困难。她(tā)和同事们只能用铁锹铲,手上磨起了血泡,包上手绢继续(jìxù)干,车轮溅起的泥水(níshuǐ)把她们糊成了泥人,只当自己披上了一件铠甲。余友妮带着同事们用行动践行“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移动的“橘子红(hóng)”为峡谷过路人带来安全与希望。

科创(kēchuàng)“筑梦师”、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领路人”,这是大家心目中的临沧一中科创中心主任、通用技术(jìshù)老师郑德杨。

2014年,郑德杨第一次在(zài)操场上成功发射自制水平载人运载火箭(yùnzàihuǒjiàn),这是他(tā)“校园(xiàoyuán)航天”概念的(de)起飞(qǐfēi)。“培养(péiyǎng)航天人才是我一直在做的事。”郑德杨先后将自己和学生的声音通过长征四号乙、长征六号(liùhào)运载火箭送上太空。他组织“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向学生视频致辞。他种植的太空种子果蔬园喜获丰收,为学生们亲身实践种植太空种子提供机会。他辅导的学生在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郑德杨校园航天工作室”荣获“科创筑梦2023年度最具特色工作室”。

作为(zuòwéi)省“百名专家科技(kējì)(kējì)下乡”、省“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专家组成员,多年来郑德杨坚持参加科技下乡进校园活动,应邀到省内外数十个地区大中小学校、科技馆(kējìguǎn)、培训班、党校开展航天(hángtiān)科普系列讲座。从一届届学生科创梦的启航,到一名学子入选2024年“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中国国家队,背后是(shì)郑德杨倾注心血的坚守与托举。

“移液相差0.1毫升,都可能让患者承担风险。”这是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质量控制室副主管(zhǔguǎn)施永艳牢记的“底线(dǐxiàn)”。工作中的她(tā),自我要求近乎苛刻,不仅对(duì)每项数据认真记录分析,还要分别归类总结,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心得体会。

13年质检工作,她(tā)始终保持严谨态度,对接收的每一批待检药品(yàopǐn),从样品接收、登记到实验(shíyàn)准备、操作,数据记录、分析,一丝不苟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验,确保每个环节准确无误。

随着药品行业不断(bùduàn)发展和监管(jiānguǎn)要求日益严格(yángé),新的检验标准和技术不断涌现。为确保质检准确,她(tā)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把多年工作经验无私倾囊相授,有效带动部门整体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所在部门荣获“云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

“我相信,只要每一位(yīwèi)药品检验员都秉持严谨、负责态度,就一定(yídìng)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品。”从入职新手到同事称赞的施老师,施永艳对医药质检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gǎibiàn)。

2019年(nián),章昊进入云南出入境(chūrùjìng)边防检查总站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白天实操吸收经验(jīngyàn),晚上苦读巩固理论。仅用1年时间,她便从“边检小白”蜕变为业务能手,还取得了云南边检总站实战(shízhàn)教官资质。

2021年9月中老铁路(tiělù)开通前夕(qiánxī),章昊主动请缨加入新组建的磨憨边检站铁路口岸执勤专班,研究(yánjiū)贴合铁路口岸特点的边检勤务(qínwù)模式,参与客货运列车开通方案拟制、通关压力测试等工作,顺利完成了中老铁路客货运开通的专项勤务。

针对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国家和地区数量多、查验出入境证件种类复杂的形势,章昊积极研提前置(zhì)外国人入境卡片填写、实行口岸出入境流量动态(dòngtài)管控、为列车(lièchē)司机提供登车办理出入境手续等17项通关便利化举措,均被采纳(cǎinà)使用。

中老铁路开通以来,章昊累计查验来自(láizì)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chūrùjìng)人员10万余人次、交通工具8000余辆(列(liè))次、货物30余万吨;查获重点关注人员52人,劝返涉赌诈人员70余人,实现旅客通关零(líng)差错、零错放、零失误。

边防线(biānfángxiàn)上的忠诚“守望者”

他曾是军人,一身戎装绽放热血青春;如今脱下军装,他坚守平凡岗位,兑现(duìxiàn)着退伍不褪色的(de)承诺。彭贵荣现任普洱市澜沧县糯福乡党委副(fù)书记、武装部部长(bùzhǎng),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边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的铮铮誓言。

糯福乡(nuòfúxiāng)地处祖国西南边境最前沿(zuìqiányán)、守边第一线(dìyīxiàn)。多年来,彭贵荣用脚步丈量边境线千百次,将自己练成(chéng)“活地图”。2009年,彭贵荣因意外失去左腿,但他(tā)没有因此离开工作岗位。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坚守在边境线上,第一时间集结民兵队伍,在边境线上的16个卡点投入防控。

针对糯福边境形势复杂、矛盾(máodùn)纠纷突出、治安难点问题较多的实际,彭贵荣于2011年创新(chuàngxīn)探索出边境治安管理“治安中心户长”模式。该模式推广后(hòu),糯福乡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群众满意度(mǎnyìdù)持续提高。

糯福乡可耕地面积少且“地无三里平”,群众增收困难。彭贵荣多次外出考察学习(xuéxí)柠檬的种植技术,邀请(yāoqǐng)专家指导,引入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种植、销售一体的保障渠道。目前,柠檬产业(chǎnyè)已(yǐ)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6元区间最受欢迎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