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一位鸟类观测员的七年生态记录

体育正文 45 0

一位鸟类观测员的七年生态记录

一位鸟类观测员的七年生态记录

5月22日清晨,细雨如纱般笼罩着京西稻田。53岁的彭涛早已架好长焦镜头,静静地守候在田埂边。灌水(guànshuǐ)备耕的稻田化作明镜般的(bānde)浅滩,几只灰褐色的小鸟(xiǎoniǎo)轻盈(qīngyíng)掠过水面。透过600mm的镜头,彭涛清晰地捕捉到它们颈间那一抹淡红色的羽毛——这是被列入(lièrù)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的红颈滨鹬,一个(yígè)海淀区鸟类观测史上的新纪录就此诞生。

作为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的鸟类观测员,彭涛的日常工作就是与这些(zhèxiē)“飞羽(fēiyǔ)精灵”打交道。7年来,他用超百万张照片构建(gòujiàn)起一套独特的“生态数据库”,在海淀记录300余种鸟类,为翠湖新增70多种(duōzhǒng)鸟类观测记录。

稻田里的“生态(shēngtài)密码”

当日,在发现几只红颈滨鹬后,彭涛仍丝毫不敢放松,继续蹲在田埂边,镜头对准灌水后形成的浅滩。突然,70只中杓鹬如浅棕色旋风掠过水面,弯曲的长喙精准插入(chārù)泥滩(nítān)觅食——这群通常在沿海滩涂停歇的候鸟,意外选择了(le)海淀(hǎidiàn)的稻田作为迁徙中转站。他屏息记录下鸟群时而(shíér)散开、时而聚拢的壮观场面。

这片2000亩的京西稻田是《海淀区观鸟地图》中唯一的农田生态系统。随着农事更替,旱地(hàndì)与浅滩(qiǎntān)的切换为不同鸟类提供了栖息(qīxī)条件。彭涛解释,水深不超过5厘米的浅滩孕育着螺类与昆虫(kūnchóng)幼虫,成为鸻鹬类涉禽的理想觅食地。

今年以来,这片“宝藏(bǎozàng)稻田”已记录到(dào)90余种鸟类,包括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以及海淀区新记录的白顶(báidǐng)䳭、金(jīn)鸻和红颈滨鹬。更令人惊喜的是,被誉为“猛禽之王”的金雕等珍稀物种也现身,成为海淀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注脚。

“鸟类是生态环境最灵敏的(de)试纸。”彭涛说,中杓鹬集群的到访,不仅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的修复成效,更展现了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可能性。当人类为(wèi)候鸟留下一片浅滩,自然便回馈以生命的奇迹。

这些生态奇迹的背后,是一位观测员(guāncèyuán)7年的坚守。彭涛的故事,始于一次人生的“系统重启(chóngqǐ)”。

从程序员到(dào)生态守护者

2018年,彭涛拿(ná)起望远镜,成为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的一名鸟类观测员。这个决定对他而言,是埋藏已久的种子(zhǒngzi)终于(zhōngyú)发芽。

“以前做软件设计,整天对着屏幕,颈椎都(dōu)快废了(le)。”彭涛笑着说。2009年,他放下敲了十几年代码的键盘,通过社招来到(dào)位于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bǎohù)管理中心,负责公园养护与维护工作。一次偶然的巡园,他看到几只苍鹭掠过水面,翅膀划出的弧线(húxiàn)像(xiàng)一串代码突然有了生命。“那一刻,我突然想读懂它们的故事。”

转型(zhuǎnxíng)之路(lù)充满挑战。最初几个月,彭涛抱着工具书边学边记,遇到疑难就四处请教。为了捕捉清晨鸟类活动的最佳时机,彭涛养成了每天5点起床的习惯(xíguàn),在(zài)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彭涛还自费购置了微单相机和600mm长焦镜头,与望远镜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zhǔnbèi)捕捉精彩瞬间。

彭涛一次午休时的(de)意外发现至今(zhìjīn)记忆犹新。同事(tóngshì)养在(yǎngzài)办公区院中的鹦鹉突然惊叫,原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雀鹰正试图捕食笼中鹦鹉。这场持续10分钟的“攻防战”,被彭涛完整记录下来。“这种南方猛禽在北京(běijīng)难得一见,能如此近距离观察,真是可遇不可求。”彭涛的喜悦溢于言表。

7年(nián)过去,彭涛从自然保护(bǎohù)的“小白”成长为记录300余种鸟类的资深观测员,还(hái)为翠湖新增(xīnzēng)了70多种鸟类记录,也见证了翠湖生态的显著改善。“与7年前相比,鸟类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增长。”彭涛说,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生态恢复的成果,也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kēxuéyījù)。

在彭涛的(de)镜头里,鸟类世界充满人性化的戏剧性。

幼年普通鸬鹚们挤在巢边(cháobiān),像幼儿园放学等(děng)家长的孩子。当成年鸬鹚衔鱼归来,幼鸟立刻爆发尖锐鸣叫(míngjiào)。“每只幼鸟的声纹都不同,父母能精准识别自家孩子。”他说。

温情背后,是一场(yīchǎng)持续5年(nián)的生态博弈。2020年前,这座岛屿是苍鹭的繁殖地。随着普通鸬鹚的“入侵”,生态格局开始改变。

最初,鸬鹚只是为了抢占(qiǎngzhàn)安全的夜栖地,但(dàn)到了繁殖季末期,彭涛意外发现,这些“外来者”竟然在岛上筑巢繁殖。

“按照它们的习性,6月份本该是雏鸟离巢(lícháo)的时候,但这些鸬鹚直到7月份才完成繁殖。”彭涛(péngtāo)说(shuō),“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原有生态:苍鹭数量减少,而白鹭等中型水鸟(shuǐniǎo)却意外回归。自然界的平衡很奇妙,总是在动态调整中寻找新的稳定。”

类似的(de)观察不断刷新着彭涛对动物智慧的认知。大杜鹃会趁着东方大苇莺离巢时“偷偷”下蛋;赤峰锦蛇和虎斑颈槽蛇,两条不同种类的蛇,居然(jūrán)能(néng)在一起晒太阳……

这些珍贵的观察(guānchá)记录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让彭涛(péngtāo)深刻体会到自然界精妙的平衡之道:“动物总能找到生存之道,它们(tāmen)的智慧远超我们想象。”

每周(měizhōu)4天,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都会迎来600名(míng)预约游客。“公园采取分区(fēnqū)限流的开放模式,限定开放区域、时间和游客数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彭涛说,他常常(chángcháng)要在保护生态和引导游客之间寻找平衡。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游客想站在花丛中拍照(pāizhào)。”他解释道,园区特意减少了护栏等障碍物(zhàngàiwù),因为许多地被植物是鸿雁等水鸟的重要(zhòngyào)食物来源。“我们的设计理念始终以野生动物的自由活动为先。”

近年来,观鸟爱好者(àihàozhě)数量明显增加(míngxiǎnzēngjiā)。“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带着专业设备的游客越来越多,最基础的也会配备望远镜。”彭涛很享受与这些爱好者交流的过程,时常会为他们指引特定(tèdìng)鸟类的观察方位。

更令(gènglìng)彭涛(péngtāo)惊喜的是,有游客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小程序提交了鸥嘴噪鸥的观测记录,这是翠湖首次记录到这种鸥。经过仔细核实照片和入园凭证,这一重要发现被正式纳入(nàrù)翠湖鸟类名录。

编织城市的(de)生态安全网

“生态系统的(de)平衡就像精密的代码,每个物种既(jì)是变量也是常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彭涛(péngtāo)说。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他见证了一套独特生态保护体系的形成。

在日常(rìcháng)管理中,公园优先采用生态防治方法,避免使用化学(huàxué)药剂(yàojì),确保动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如果把虫子全部消灭,食物链就会断裂,这不利于生态平衡。”彭涛说。

夏季的(de)(de)水质维护尤为关键。工作人员会安装曝气装置增强水体流动性,同时科学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自然净化系统。“这些植物就(jiù)像天然的过滤器(guòlǜqì),”彭涛说,“它们与鱼类等水生生物共同维持着水生态的健康。”

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近年来,翠湖记录到的(de)(de)鸟类从230多种增至309种,还吸引了鸿雁、红脚隼、赤腹鹰等珍稀物种在此(cǐ)栖息。最令人惊喜的是形成了稳定的萤火虫种群。“夏夜时分,数不清的萤火虫当空飞舞,视线所及宛如满天星光,非常梦幻。”彭涛(péngtāo)描述道。

“儿时的(de)稻田蛙声如今又回来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海淀(hǎidiàn)人,彭涛亲历了这片土地的生态(shēngtài)变迁。更让他欣慰(xīnwèi)的是,近年来街头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新建公园开始注重生态功能的系统性设计。“海淀的生态空间正在连点(liándiǎn)成片,就像拼图一样,最终将为城市编织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网。”彭涛说。

夕阳西下,彭涛正在(zhèngzài)整理当天的观测记录。这位曾经的软件工程师(gōngchéngshī),如今用另(lìng)一种方式“编译”着自然的密码。“保护不是限制,而是为生命创造自由生长(shēngzhǎng)的空间。”彭涛正说着,不远处就传来了大杜鹃的鸣叫声,仿佛在回应这份默默的守护。(记者 李平)

作者(zuòzhě):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一位鸟类观测员的七年生态记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