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大社与学村融合百年,如何用创意文旅推动更新
厦门集美大社与学村融合百年,如何用创意文旅推动更新
厦门集美大社与学村融合百年,如何用创意文旅推动更新厦门集美是一块(yīkuài)魅力之地。这里既有滨海风光、渔村景色,是知名(zhīmíng)的旅游景区,也因拥有(yōngyǒu)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集美教育群落,而闻名海内外。打造这一切的是百年前活跃于南洋的知名侨领陈嘉庚,他为改变(gǎibiàn)乡风文明和建设祖国而兴办现代教育,以学校为动力来牵动集美大社的现代化(xiàndàihuà)。
近年来(jìnniánlái),随着创意产业人群涌入(yǒngrù)集美大社,古村落拥抱了小众文艺,这里成为每逢节假日人流如织的打卡地。2023年,第一财经曾报道集美大社怎样从衰落中的城中村(chéngzhōngcūn)转身为文化创意潮流聚集地。
在新书《作为方法的空间:嘉庚故里模式语言》中,厦门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顾问、原集美(jíměi)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师刘昭吟(liúzhāoyín),以2020年(nián)9月~2025年4月在集美大社租住的经历,沉浸式走访研究嘉庚故里(即集美学村(jíměixuécūn)+集美大社),以类似词典的方式,通过30个词条解读嘉庚故里的魅力,探讨其历史中的文化精神(jīngshén)和社会空间的演变,提出环境(huánjìng)修补的空间策略。
2020年,刘昭吟到集美大学任教。机缘巧合,她租住在一位同学(tóngxué)在集美大社的自建房,这栋房子属于同学的外婆(wàipó)。
刘昭吟说,大社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是(jiùshì)镇区,实行城镇户口政策,土地管理上其实更(gèng)像是城中村。局促、拥挤(yōngjǐ)、小宅基地的自建房形成开放街区,也造就小店密集的烟火气。住在这里,既容易就近访问村民,使做研究省力,也能“把细胞(xìbāo)泡在大社里”,更好地体会这个地方(dìfāng)的味道。
因缘际会地,刘昭吟去学赛艇(sàitǐng),到现在也很爱;而赛艇,成就了她的(de)这项研究。她说,在集美,如果不参与水上活动(huódòng),就不能理解滨海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方法的空间》一书的30个词条中,与水有关的就占了7个。“集美(jíměi)海岸:自然(zìrán)野性的驯化”回顾了海对集美的深刻影响(shēnkèyǐngxiǎng)。1931年,作家、艺术家孙福熙记录,到集美“非走海路不可”。而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集美半岛可谓“离水上岸”。曾经有着洪涝(hónglào)、台风风险(fēngxiǎn)的大海,部分(bùfèn)地被征服,填造陆地成为集美的一部分,先后成为滨海公园、高级住宅区、水上运动基地等。
“泛舟(fànzhōu):三池(chí)的灵气”回顾了集美(jíměi)三处水池的前世今生。池上泛舟曾是集美学村的一道风景,老校友忆旧时总会提起划船。在访谈中,刘昭吟了解到,直到1980年,在内池、中池或龙舟池划船都很常见。内池所在地原为鱼塘,最初是1913年陈嘉庚为建设集美小学而(ér)购买,1922年为开办水产科改建为泅水池。1955年,池水相通的三池建成,成为人们划船休闲(xiūxián)的场所(chǎngsuǒ)。
但(dàn)现在,三池(sānchí)已无泛舟的(de)安排,因担忧亲水(qīnshuǐ)活动的危险性,学生以划船作为课外活动的情况已作古。刘昭吟认为,没有泛舟就不能体现三池的灵气,三池应恢复亲水活动。集美学校委员会可以授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经营泛舟活动,可与赛艇(sàitǐng)俱乐部、皮划艇俱乐部、龙舟协会等合作,展开研学、趣味竞赛等,让三池重现历史上的生机。
在集美,持续了70年的龙舟赛与陈嘉庚(chénjiāgēng)一手打造的嘉庚教育遗产并称。2006年至今(zhìjīn),龙舟赛全面正规化、专业化,成为(chéngwéi)海峡两岸交流、福建民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场域(chǎngyù)。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多次亲临龙舟赛现场,还会鼓励学生们在龙舟赛外围项目(xiàngmù)“抓鸭子”中多抓几只,“回去加餐”。
在刘昭吟看来,赛制提级是集美龙舟赛的(de)(de)荣耀,但也(yě)减损了乡里乡亲个性化的、面对面的、社区性的自组织属性。她建议,在正规化的龙舟赛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小型和业余的赛事,让人们更(gèng)多体验这项极富集美特色的水上运动。
学村与大社的特殊(tèshū)共同体
刘昭吟最初对侨乡的认识(rènshí)就是集美大社,但(dàn)很快她发现,陈嘉庚建集美学校后,集美大社与集美学村(jíměixuécūn)成为整体,这才有了今天的意义。她把整本书分成上下两篇:侨乡之集美学村、共同体之集美大社。
集美(jíměi)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下(xià)南洋谋生(móushēng),至鸦片战争之后达到较大规模。集美华侨在南洋各地经营树胶、锡矿、商业等产业,积累了财富和见识。
19世纪末,华侨开始着眼于侨乡的(de)(de)建设发展,振兴(zhènxīng)家族、参与救国。陈嘉庚曾在(zài)《南侨回忆录》中痛陈当时国族、乡里存在的问题,集美社为争房械斗死伤之事令他尤为痛心。1913年,陈嘉庚在同安县的乡村看到嬉闹的儿童衣不蔽体,深感自己必须行动起来。
《作为方法的空间》一书词条“侨乡:外向反身性(xìng)”提到,“超越传统家族范畴,陈嘉庚(chénjiāgēng)以身作则发起兴办教育(jiàoyù)、交通、卫生等公益事业,以谋大众幸福,以兴国家现代化”。陈嘉庚的行动,以建设集美学村、改变集美大社(dàshè)的方式,实现(shíxiàn)了“成就地域性公益事业和公共治理”的目标。
自1912年开始办校,20世纪20年代集美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guānjiànshíkè)。因(yīn)当时军阀交战,严重(yánzhòng)影响集美学校的安全和教学秩序,叶渊(yèyuān)校长倡议划定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当时在(zài)新加坡的陈嘉庚也与名流共同呼吁军队撤出。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电令各方,批转(pīzhuǎn)《承认集美学村公约》,“集美学村”由此得名。
随后,成立了集美学村筹备委员会及其办事处,规定集美学校和村社家长构成(gòuchéng)委员会,校长(xiàozhǎng)陈嘉庚为正会长,校长为副会长并任陈嘉庚的代理人。委员会成员按3比(bǐ)1(教职员6人,集美社家长2人),体现校—村权力关系。按章程,学村在(zài)校内外的重点任务也划定了,包含了相当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尽管(jǐnguǎn)学村办事处在1935年保甲制实施时被撤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美学村大体仍(réng)保持着“校管村”“校领村”格局,学校牵头来办学-村联合体的事务(shìwù)。
20世纪50年代,集美学校的重建(chóngjiàn)、扩建经费由(yóu)国家补助,陈嘉庚主持;陈嘉庚的个人财力用于学村(xuécūn)的公共设施。政府在(zài)集美的各项建设计划,都需征求陈嘉庚的意见。1953年厦门市委根据陈嘉庚的建议(jiànyì),形成(xíngchéng)一条不成文规定,集美镇历届常委或政府领导需有一名集美人担任,直到1991年才改变。在这种集合体关系下,集美学村常年引领着集美大社的发展。
大社曾是集美的政治中心,集美学村办事处、集美镇人民政府和人民委员会都曾设在(zài)大社内。大社从(cóng)1955年起就享有城镇户口政策,一度(yídù)风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社陆续被(bèi)旧城(jiùchéng)改造(gǎizào)项目所包围。刘昭吟统计,19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最初几年(jǐnián),集美学村附近房地产开发项目累计建筑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总户数超过7200户。2011年“大社艺术部落”随着房屋出租给艺术家而诞生,2014年官方确认发展“大社文创旅游街区”。
物理空间上的发展问题对大社来说十分实际,这也使传统文化的保育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被摆到了台面上。刘昭吟在书中追溯了学—村(cūn)联合体的历史沿革(lìshǐyángé),她意识到,陈嘉庚希望打造的公共性(gōnggòngxìng)在历史中尚未达成(dáchéng)。陈嘉庚也许没有(méiyǒu)足够的时间继续实验,另外,从各类机构到拥有(yōngyǒu)房屋的大社居民个人,对如何支配资源,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主张什么样的权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正月十五割香(刈香),是集美(jíměi)全境重要(zhòngyào)的民俗节庆,尊王宫的神明巡境到达集美的10个角头,信徒接香。刘昭吟在书中(zhōng)回顾了正月十五割香复杂的历史演变,并记录了2023年的巡境路线。这一年,鞭炮是严格禁放的,使活动有些许遗憾(yíhàn)。她在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本身对传统习俗已经有很大的冲击力,在移风易俗的管理中可以采取一些柔和的措施,比如在规定(guīdìng)的割香炮炉中放炮或使用鞭炮音频等,对居民共同体意识的维持应有(yīngyǒu)益处(yìchù)。
土地、房屋、公共空间(kōngjiān)、绿化等(děng)问题,在大社也是广受关注的(de)(de)。或可说,在“2000年前的房屋均纳入城市更新范围(fànwéi)”的当下,大社未来的更新改造如何做,在很多方面有待讨论。刘昭吟在书中下篇以“共有地”“自建房”“侨房”“树地”“可达的公厕”等多个词条去分类分析,提出更新建议。她认为绿地对大社是尤为重要(yóuwèizhòngyào)的,可以考虑把公厕改造与绿地结合,在大社逼仄的环境中,即便很小的开放空间都具有(jùyǒu)“肺泡”的作用,可改善陈嘉庚念兹在兹的“住屋与卫生”问题,并为大社的社区交往环境增色(zēngsè)。
刘昭吟说,这本书词典式的(de)(de)写法是受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一种(yīzhǒng)模式语言》的启发。《一种模式语言》是20世纪建筑学领域最畅销的书之一,是一本“空间语言的字典”,刘昭吟曾在泉州古城社区营造(yíngzào)项目期间使用这本书组织读书会,让成员们学会如何在现场(xiànchǎng)讨论空间改造。她和张云斌用类似的方式写嘉庚故里(gùlǐ),提出了在地认识,也希望抛砖引玉产生更多模式。
最近,张云斌在温州与禾口书店合作,办了题为“回拨温州:最后的水乡村落”的Citywalk,以模式语言为方法,带领读者共同探索下川村。该活动反响热烈,半天就报名额满,参与者不再把空间视为建筑师(jiànzhùshī)的专利,纷纷期待张云斌召集《一种模式语言》读书会。刘昭吟和张云斌的实践,证明模式语言是种有效的空间赋能(fùnéng)方法,他们(tāmen)希望这种方式(fāngshì)能促进(cùjìn)有价值的公共(gōnggòng)讨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cáijīng))
厦门集美是一块(yīkuài)魅力之地。这里既有滨海风光、渔村景色,是知名(zhīmíng)的旅游景区,也因拥有(yōngyǒu)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集美教育群落,而闻名海内外。打造这一切的是百年前活跃于南洋的知名侨领陈嘉庚,他为改变(gǎibiàn)乡风文明和建设祖国而兴办现代教育,以学校为动力来牵动集美大社的现代化(xiàndàihuà)。
近年来(jìnniánlái),随着创意产业人群涌入(yǒngrù)集美大社,古村落拥抱了小众文艺,这里成为每逢节假日人流如织的打卡地。2023年,第一财经曾报道集美大社怎样从衰落中的城中村(chéngzhōngcūn)转身为文化创意潮流聚集地。
在新书《作为方法的空间:嘉庚故里模式语言》中,厦门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顾问、原集美(jíměi)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师刘昭吟(liúzhāoyín),以2020年(nián)9月~2025年4月在集美大社租住的经历,沉浸式走访研究嘉庚故里(即集美学村(jíměixuécūn)+集美大社),以类似词典的方式,通过30个词条解读嘉庚故里的魅力,探讨其历史中的文化精神(jīngshén)和社会空间的演变,提出环境(huánjìng)修补的空间策略。
2020年,刘昭吟到集美大学任教。机缘巧合,她租住在一位同学(tóngxué)在集美大社的自建房,这栋房子属于同学的外婆(wàipó)。
刘昭吟说,大社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是(jiùshì)镇区,实行城镇户口政策,土地管理上其实更(gèng)像是城中村。局促、拥挤(yōngjǐ)、小宅基地的自建房形成开放街区,也造就小店密集的烟火气。住在这里,既容易就近访问村民,使做研究省力,也能“把细胞(xìbāo)泡在大社里”,更好地体会这个地方(dìfāng)的味道。
因缘际会地,刘昭吟去学赛艇(sàitǐng),到现在也很爱;而赛艇,成就了她的(de)这项研究。她说,在集美,如果不参与水上活动(huódòng),就不能理解滨海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方法的空间》一书的30个词条中,与水有关的就占了7个。“集美(jíměi)海岸:自然(zìrán)野性的驯化”回顾了海对集美的深刻影响(shēnkèyǐngxiǎng)。1931年,作家、艺术家孙福熙记录,到集美“非走海路不可”。而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集美半岛可谓“离水上岸”。曾经有着洪涝(hónglào)、台风风险(fēngxiǎn)的大海,部分(bùfèn)地被征服,填造陆地成为集美的一部分,先后成为滨海公园、高级住宅区、水上运动基地等。
“泛舟(fànzhōu):三池(chí)的灵气”回顾了集美(jíměi)三处水池的前世今生。池上泛舟曾是集美学村的一道风景,老校友忆旧时总会提起划船。在访谈中,刘昭吟了解到,直到1980年,在内池、中池或龙舟池划船都很常见。内池所在地原为鱼塘,最初是1913年陈嘉庚为建设集美小学而(ér)购买,1922年为开办水产科改建为泅水池。1955年,池水相通的三池建成,成为人们划船休闲(xiūxián)的场所(chǎngsuǒ)。
但(dàn)现在,三池(sānchí)已无泛舟的(de)安排,因担忧亲水(qīnshuǐ)活动的危险性,学生以划船作为课外活动的情况已作古。刘昭吟认为,没有泛舟就不能体现三池的灵气,三池应恢复亲水活动。集美学校委员会可以授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经营泛舟活动,可与赛艇(sàitǐng)俱乐部、皮划艇俱乐部、龙舟协会等合作,展开研学、趣味竞赛等,让三池重现历史上的生机。
在集美,持续了70年的龙舟赛与陈嘉庚(chénjiāgēng)一手打造的嘉庚教育遗产并称。2006年至今(zhìjīn),龙舟赛全面正规化、专业化,成为(chéngwéi)海峡两岸交流、福建民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场域(chǎngyù)。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多次亲临龙舟赛现场,还会鼓励学生们在龙舟赛外围项目(xiàngmù)“抓鸭子”中多抓几只,“回去加餐”。
在刘昭吟看来,赛制提级是集美龙舟赛的(de)(de)荣耀,但也(yě)减损了乡里乡亲个性化的、面对面的、社区性的自组织属性。她建议,在正规化的龙舟赛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小型和业余的赛事,让人们更(gèng)多体验这项极富集美特色的水上运动。
学村与大社的特殊(tèshū)共同体
刘昭吟最初对侨乡的认识(rènshí)就是集美大社,但(dàn)很快她发现,陈嘉庚建集美学校后,集美大社与集美学村(jíměixuécūn)成为整体,这才有了今天的意义。她把整本书分成上下两篇:侨乡之集美学村、共同体之集美大社。
集美(jíměi)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下(xià)南洋谋生(móushēng),至鸦片战争之后达到较大规模。集美华侨在南洋各地经营树胶、锡矿、商业等产业,积累了财富和见识。
19世纪末,华侨开始着眼于侨乡的(de)(de)建设发展,振兴(zhènxīng)家族、参与救国。陈嘉庚曾在(zài)《南侨回忆录》中痛陈当时国族、乡里存在的问题,集美社为争房械斗死伤之事令他尤为痛心。1913年,陈嘉庚在同安县的乡村看到嬉闹的儿童衣不蔽体,深感自己必须行动起来。
《作为方法的空间》一书词条“侨乡:外向反身性(xìng)”提到,“超越传统家族范畴,陈嘉庚(chénjiāgēng)以身作则发起兴办教育(jiàoyù)、交通、卫生等公益事业,以谋大众幸福,以兴国家现代化”。陈嘉庚的行动,以建设集美学村、改变集美大社(dàshè)的方式,实现(shíxiàn)了“成就地域性公益事业和公共治理”的目标。
自1912年开始办校,20世纪20年代集美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guānjiànshíkè)。因(yīn)当时军阀交战,严重(yánzhòng)影响集美学校的安全和教学秩序,叶渊(yèyuān)校长倡议划定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当时在(zài)新加坡的陈嘉庚也与名流共同呼吁军队撤出。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电令各方,批转(pīzhuǎn)《承认集美学村公约》,“集美学村”由此得名。
随后,成立了集美学村筹备委员会及其办事处,规定集美学校和村社家长构成(gòuchéng)委员会,校长(xiàozhǎng)陈嘉庚为正会长,校长为副会长并任陈嘉庚的代理人。委员会成员按3比(bǐ)1(教职员6人,集美社家长2人),体现校—村权力关系。按章程,学村在(zài)校内外的重点任务也划定了,包含了相当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尽管(jǐnguǎn)学村办事处在1935年保甲制实施时被撤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美学村大体仍(réng)保持着“校管村”“校领村”格局,学校牵头来办学-村联合体的事务(shìwù)。
20世纪50年代,集美学校的重建(chóngjiàn)、扩建经费由(yóu)国家补助,陈嘉庚主持;陈嘉庚的个人财力用于学村(xuécūn)的公共设施。政府在(zài)集美的各项建设计划,都需征求陈嘉庚的意见。1953年厦门市委根据陈嘉庚的建议(jiànyì),形成(xíngchéng)一条不成文规定,集美镇历届常委或政府领导需有一名集美人担任,直到1991年才改变。在这种集合体关系下,集美学村常年引领着集美大社的发展。
大社曾是集美的政治中心,集美学村办事处、集美镇人民政府和人民委员会都曾设在(zài)大社内。大社从(cóng)1955年起就享有城镇户口政策,一度(yídù)风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社陆续被(bèi)旧城(jiùchéng)改造(gǎizào)项目所包围。刘昭吟统计,19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最初几年(jǐnián),集美学村附近房地产开发项目累计建筑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总户数超过7200户。2011年“大社艺术部落”随着房屋出租给艺术家而诞生,2014年官方确认发展“大社文创旅游街区”。
物理空间上的发展问题对大社来说十分实际,这也使传统文化的保育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被摆到了台面上。刘昭吟在书中追溯了学—村(cūn)联合体的历史沿革(lìshǐyángé),她意识到,陈嘉庚希望打造的公共性(gōnggòngxìng)在历史中尚未达成(dáchéng)。陈嘉庚也许没有(méiyǒu)足够的时间继续实验,另外,从各类机构到拥有(yōngyǒu)房屋的大社居民个人,对如何支配资源,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主张什么样的权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正月十五割香(刈香),是集美(jíměi)全境重要(zhòngyào)的民俗节庆,尊王宫的神明巡境到达集美的10个角头,信徒接香。刘昭吟在书中(zhōng)回顾了正月十五割香复杂的历史演变,并记录了2023年的巡境路线。这一年,鞭炮是严格禁放的,使活动有些许遗憾(yíhàn)。她在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本身对传统习俗已经有很大的冲击力,在移风易俗的管理中可以采取一些柔和的措施,比如在规定(guīdìng)的割香炮炉中放炮或使用鞭炮音频等,对居民共同体意识的维持应有(yīngyǒu)益处(yìchù)。
土地、房屋、公共空间(kōngjiān)、绿化等(děng)问题,在大社也是广受关注的(de)(de)。或可说,在“2000年前的房屋均纳入城市更新范围(fànwéi)”的当下,大社未来的更新改造如何做,在很多方面有待讨论。刘昭吟在书中下篇以“共有地”“自建房”“侨房”“树地”“可达的公厕”等多个词条去分类分析,提出更新建议。她认为绿地对大社是尤为重要(yóuwèizhòngyào)的,可以考虑把公厕改造与绿地结合,在大社逼仄的环境中,即便很小的开放空间都具有(jùyǒu)“肺泡”的作用,可改善陈嘉庚念兹在兹的“住屋与卫生”问题,并为大社的社区交往环境增色(zēngsè)。
刘昭吟说,这本书词典式的(de)(de)写法是受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一种(yīzhǒng)模式语言》的启发。《一种模式语言》是20世纪建筑学领域最畅销的书之一,是一本“空间语言的字典”,刘昭吟曾在泉州古城社区营造(yíngzào)项目期间使用这本书组织读书会,让成员们学会如何在现场(xiànchǎng)讨论空间改造。她和张云斌用类似的方式写嘉庚故里(gùlǐ),提出了在地认识,也希望抛砖引玉产生更多模式。
最近,张云斌在温州与禾口书店合作,办了题为“回拨温州:最后的水乡村落”的Citywalk,以模式语言为方法,带领读者共同探索下川村。该活动反响热烈,半天就报名额满,参与者不再把空间视为建筑师(jiànzhùshī)的专利,纷纷期待张云斌召集《一种模式语言》读书会。刘昭吟和张云斌的实践,证明模式语言是种有效的空间赋能(fùnéng)方法,他们(tāmen)希望这种方式(fāngshì)能促进(cùjìn)有价值的公共(gōnggòng)讨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cáijīng))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